迎评促建(23)丨教育教学系列报道:海洋法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践行“渔权即海权” 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质的突破

发布日期:2024-04-22 责任编辑:刘源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设置

渔政管理与渔业法规、海洋法、海洋资源管理等海洋法律课程是针对我校海洋渔业、海洋资源、海洋科学等涉海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海洋法律必修课程。主讲教师唐议、褚晓琳、夏亮、林志锋等老师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的创校初心,依托“水产学”一流学科优势,重点围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等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服务国家和上海市海洋“软实力”人才需求的专业定位,深入探索并实践海洋法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国家和上海市海洋事业建设培养输送一批具有海洋法律知识背景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海洋人才。

教学团队薪火相传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协定谈判,亲身实践“渔权即海权”,并将切身体会融入课程思政。自1985年我国发展远洋渔业以来,我校教师开始作为中国代表团专家顾问参加联合国、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等会议,以及参与国内重要渔业法规及政策制修订,为维护国家渔业权益、推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海洋法律课程思政主讲教师传承老一辈教师维护国家渔权海权的使命担当,将深度参与涉海涉渔国际协定谈判和国内重要渔业法规及政策制修订的亲身经历和一手资料作为核心特色资源,围绕培养海洋及渔业人才的专业特色,深度挖掘梳理提炼为数十个教学案例和相应研讨材料,水乳交融地纳入海洋法律课程思政中,使思政内容站位高、内容实、有说服力。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融入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现场观摩等多种手段生动呈现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实现价值塑造。综合各种手段自然适切地“激活”相应课程思政内容。一是翻转课堂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课前一周,教师发布相关知识点的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学习。第二授课一周:在每周两小节课中,第一节让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学情况;第二节由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并补充讲解。第三课后一周:学生完成作业并自主学习下一周教学内容。二是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现场观摩等多种手段:通过案例讨论对概念及理论进行阐释,拓展传统知识点在思政维度下的新意蕴,引导学生理解制度逻辑;通过专题报告主讲教师及外聘导师分享参与国际国内海洋及渔业法规政策制修订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感受海洋及渔业管理中的家国情怀,体悟个人价值实现与报效国家的统一性;通过现场观摩,如赴舟山实习基地、登临原东海区渔政局赠与我校的“渔政206”实船等,释明相关海洋法律知识点,实现“百闻不如一见”的教学效果。

将课程思政合理划分为小组汇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结课论文等不同模块,建立多维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海洋法律课程思政成绩评价分为以下四大模块:小组汇报评估、案例分析讨论、课后作业完成、结课论文撰写四大模块,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多维综合评定。其中小组汇报、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各占最终成绩的20%。结课论文占最终成绩的40%,且为选题论文,由教师提供3至5个论文题目,并规定论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撰写。修改后的多维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评价学生平时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理解、应用和接受能力,这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获得的价值理念,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全心投入海洋法律学习的兴趣,以及今后投身国家海洋及渔业事业建设的热情。 

近十余年来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海洋法、海洋资源管理等海洋法律课程思政获得多个省部级和校级课程思政奖项,已累计为海洋渔业、海洋资源、海洋科学等涉海专业本科生开设近百次海洋法律课程思政,选课人数累计上万人。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2022年获首届上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人文社科组特等奖;海洋法在2022年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二等奖;海洋法在2018年获江南体育官网课程思政比赛三等奖。92%的修过海洋法律课程思政的学生反映相关课程帮助其深化了对国家渔权维护、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了投身海洋及渔业事业的热忱。多名学生考取或保送本校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渔业资源、渔业环境保护、法学等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多名学生进入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或水产公司等实务部门从事海洋及渔业相关工作。可以说,通过主讲教师亲身参与国际渔业谈判、国内渔业法规及政策制修订的光荣历程,在创新教学模式基础上现身说法“渔权即海权”,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行,真正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质的突破。

返回原图
/